发布日期:2022-07-13
点击次数:566
来源:本站
6月29日上午,湖南省公路学会桥隧专业委员会、湖南省交通建设工程试验检测协会联合举办了《广域基础设施静动态变形监测得柔性相机网络方法与系统》技术讲座,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起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政清作技术报告。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湖南省公路学会常务理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委会主任彭立主持会议。交水建集团安全生产部副部长、学会理事刘海波,省设计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学会常务理事李瑜,院士团队代表及省设计院各部门主要领导与员工代表、会员参加会议。
于院士就大尺度构造物(如特大桥、大坝等)高精度变形观测、不稳定平台高精度变形观测、不通视点位变形观测(如隧道)及长大线状结构(如路面)高精度变形观测等技术难题进行了详细讲解,介绍了并联相机网络、位移传递串联相机网络、位姿传递串联相机网络等网络摄像测量新方法及相关工程应用实例。其在国际上首创的串并联柔性相机网络摄像测量系列方法,可以实时高精度地监测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结构位移、转角、振动等静动态变形响应,在测量平台不稳定、基准点与测点不通视等恶劣条件下依然可以精准、实时、同步地获取结构多点静动态响应。系统精度、动态性、稳定性在桥梁、隧道、路面等多个场景得到验证,在千米级柔性悬索桥/斜拉桥上可达亚毫米级测量精度,可为广域基础设施结构监测提供基础的、广泛适应的新方法和新系统。
李瑜常务理事就该系统与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结合及二次开发问题进行发言,他指出该技术能简单、直观反映桥梁的变形时程与现有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常用的加速度传感器相比将更有优势。
刘海波理事就湖南路桥承建的世界第一大跨径公路斜拉桥观音寺长江大桥的施工监控与该技术的应用结合进行提问,探讨将该技术应用于超大跨径斜拉桥的施工监控与后期健康监测的可行性。
陈政清院士指出,好的原创技术更要注重应用,从实践中不断拓展和深化。他举例自己正在研究以于院士的网络摄像测量方法得到结构物位移反馈为基础的振动主动控制技术。他指出,设计院是工程技术的应用前端,可以结合不同的工程需求,对原创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从而推动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参会人员积极提问和交流。此次技术交流会为省设计院工程测量和健康监测等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其他专业涉及变形监测与多点、面广的静、动态位移测量带来新思路与新方法。